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 曹建南
总 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治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14日)
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治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治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的崇高境界和责任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治水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治水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不懈探索治水规律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人事处 罗秋实
从古至今,治水一直关乎民族生存、文明进步、国家强盛。在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水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愈发凸显。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治水战略定位作出的重要判断,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中把治水这件大事办好。
(一)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
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从一定意义上说,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
我国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主,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不少王朝更迭都与治水紧密相连。从国家政权的稳固来看,国家统一有利于治水的开展,而治水又有利于国家统一,夏朝的诞生、秦国的统一都得益于治水的成功。从经济发展的基础来看,水利决定着农业丰歉,而农业丰歉又关系着社会稳定。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治水,始终把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一定要根治海河”,从学大寨整地治水到发扬红旗渠精神凿山修渠,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一百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治水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治水史。我们必须站在治水即治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治水的战略地位。
(二)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在保障国家安全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水利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洪涝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我国3/4的国土面积都会受到洪涝灾害威胁。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已实现整体性跃升,成功防御2013年黑龙江松花江、2016年长江太湖、2020年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2021年黄河海河淮河、2022年珠江等大江大河大湖流域性或区域性大水,有效应对“温比亚”、“利奇马”、“烟花”等台风暴雨洪水。与上一个十年(2003—2012年)相比,近十年(2013—2022年)年均因洪涝死亡失踪人数由1521人下降到529人,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由0.55%下降到0.27%,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事关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 #39;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灌区建设得到蓬勃发展,已建设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0.44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2022年,长江流域遭受历史罕见气象水文干旱,实施两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科学调度75座大中型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62亿立方米,保障了1.83亿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为全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利事关经济安全。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命脉,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广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各类水库达9.86万座、总库容9306亿立方米,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8900多亿立方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进水利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中,维护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党的二十大强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水利事关社会安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时,“叮嘱当地干部,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在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共解决2.8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困扰亿万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农村水电扶贫工程精准帮扶9.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108万人次,86万贫困水库移民如期实现脱贫,水利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凸显了独特作用。
水利事关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古人云:“水利之在天下,犹人之血气然,一息之不通,则四体非复为有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我国江河湖泊面貌已实现根本性改善,黄河干流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黑河实现东居延海连续18年不干涸,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白洋淀水生态得到恢复,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等一大批断流多年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1.9%,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蕴含的深意,把保障水安全融入到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融入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中。
(三)水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我国国情水情,科学研判我国面临的水安全问题,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他强调:“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并发出号召:“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 #3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 #39;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我们要汲取古今中外文明衰落的惨痛教训,重视大江大河大湖保护治理,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基建处 高政
第二节 正确认识新时代治水的战略要求
我国发展正在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必须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治水的战略要求。
(一)准备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水利与生活、生产、生态密切相关。当前,与人民群众对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需求相比,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包括区域、城乡、建设与管理、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包括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覆盖、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水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位置,全面提高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更好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友展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水利工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推动水利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协调为内生特点,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推动水利发展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以绿色为普遍形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始终,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统筹解决好新老水问题,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水和谐共生。以开放为必由之路,主动融入全球水治理体系,深化水利多双边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高质量发展,借鉴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分享治水领域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共享为根本目的,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水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安全为底线要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努力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从被动应对水安全风险转向主动防控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深刻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璧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我们要牢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主动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谋划水利工作,锚定目标任务、明确发展路径、落实重大举措,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朝着党中央确立的目标奋勇前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四级调研员 丁春林
三、坚决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主线。“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内涵丰富而深邃,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性,深化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如何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治水要素之间的关系、治水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强调:“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一)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节约优先,这是按问题导向确定的一条很有针对性的方针。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要在水利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将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力推动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加强全过程节水,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观念,树立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营造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二)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水安全的严峻形势,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要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原则,实施必要的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优化调整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科学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努力实现全要素治理、全流域治理、全过程治理。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水和治草、治水和治沙、治山和治林等,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要统筹考虑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多方面有机联系,把系统观念贯穿到治水的全过程各方面。
(四)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只手协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水资源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
新时代治水必须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只手协同发力,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努力形成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政府要全面履行战略、规划、标准、政策、监督、服务等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严、管到位。要善用、会用、用好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运用金融信贷、水权交易、水价改革、吸引社会资本等手段,增强水利发展生机活力。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机关党委 徐小青
四、锚定新时代治水的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明了治水的目标和方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围绕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设定四个次级目标,即大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一)大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当前,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上已明显提升,但一些薄弱环节仍然突出,比如,部分控制性水库工程尚未建设,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安全度汛压力大,部分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大江大河仍有部分堤防没有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一些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等等。同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实现防洪薄弱环节全面解决,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重点防洪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以高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二)大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推动扩大发展空间和提高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早在2013年就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针对水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要大力推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已实现深层次变革。通过多年努力,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8%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但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未来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由此带来的水问题挑战将更加严峻。必须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方位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节约用水扩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水平。
(三)大力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截至2022年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594.1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我国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显著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城重大战略相继实施,我国北方主要江河特别是黄河来沙量锐减,地下水超采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演变。这些都对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使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生态要素适配性明显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供水保障。
(四)大力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江河情怀。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云南,他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重庆,他提出:“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宁夏,他指出:“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近年来,水利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全国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遏制,一大批断流多年的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面对成绩,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使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大幅提升,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遏制,牢记“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机关党委 吴思
五、扎实推进新时代治水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新征程治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六条实施路径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构建抵御洪涝灾害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汛救灾问题,指出:“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必须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构建抵御水旱灾害防线。以流域为单元,构建主要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标准、优化布局,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洪水调蓄能力。实施大江大河大湖干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加强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严格河湖行洪空间管控,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加强蓄滞洪区进退洪设施、围堤和安全设施建设及管理,确保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二)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对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要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谋划国家水网总体布局,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协同推进区域水网、省级水网等各层级水网建设,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打通国家水网“最后一公里”。
(三)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着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江河生态保护,指出,“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江河湖泊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河湖生态治理修复,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赋能推动水利治理管理效能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水利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水利。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等新型基础设施。针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和数字化场景,实现数字孪生流域多维度、多时空尺度的智慧化模拟,建设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为水利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持,实现水安全风险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五)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大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贯彻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必须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推进水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和用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创新完善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支持发展节水产业,强化合同节水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六)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强化河湖长制,将河湖管理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一名河湖长。以流域为单元,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完善水法规体系,建立水行政执法跨区域联动、跨部门联合机制,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水治理体制机制法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