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仲坤
这些年,我多次到沿黄河省区考察,对新形势下解决好黄河流域生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1 年 10月 22日)
江河是地球生命的主动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江河保护与发展,多次深入考察长江、黄河以及南水北调、京杭大运河等重大工程,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 10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①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确立国家“江河战略”,不仅对黄河、长江保护治理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也明确了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的方针、原则、方法、路径,科学回答了如何处理好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关系、流域与区域的统筹关系、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的适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彰显出巨大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
一、国家“江河战略”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擘画了国家“江河战略”的宏伟蓝图。国家“江河战略”着眼我国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全局,以大江大河保护治理为牵引,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让江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体现了纵观古今的历史眼光、宏阔的发展逻辑和深邃的文明视角。
(一)国家“江河战略”是赓续中华文明的时代精华
国家“江河战略”是对华夏民族治水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自古就是治水大国,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水可以兴国富民,也可能衰国害民。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有着善治水的优良传统,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祖先为治水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更是我国和世界水治理史上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①“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 中华民族
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①纵观中国治水史,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人们安居乐业,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奠定了我国历代王朝和农耕文明的基础,积淀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治水文明并不断繁荣发展。国家“江河战略”根植于我国治水的优良传统,传承于治水的长期实践与经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水文明的集中体现。要牢牢把握国家“江河战略”赋予江河治理的新内涵新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治水兴国新篇章,续写中华治水文明新辉煌。
国家“江河战略”是寻根华夏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传承延续。古今中外,江河在文明的形成、演进中发挥关键作用。从文明起源来看, 中华文明亦是一种江河文明, 由江河而兴政权、兴经济、兴城市、兴精神,进而形成具有江河文化特质的治水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③“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④“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
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①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角度深刻揭示了江河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上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从长江、黄河走来,千百年来凝聚形成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也必将从这一原点出发走向新的辉煌。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以江河为脉,寻根华夏文明的根和魂,复兴文化文明带,对于厚植文化自信、丰富民族特质、塑造民族品格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 国家“江河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国家“江河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当前,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②长江、黄河等江河流域在我国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布
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江河保护治理,先后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推动江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有利于以大江大河为依托,联陆接海、内外联动,打破地理单元的局限,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高效联动,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
国家“江河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长江流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黄河流域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黄河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①,
“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①,“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②,“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治理的基本规律,为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总遵循。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有利于统筹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建设以江河为通道的绿色生态廊道,引领带动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质量提升,构筑更加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国家“江河战略”是夯实国家水安全保障的必然要求
国家“江河战略”是水安全保障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水安全,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
遥远”①,“我国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高分贝的警讯已经发出,部分区域已出现水危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②。长江、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反复强调“长江病了,黄河病更重”③,“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④,“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⑤。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底线思维。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有助于从更宏阔的视野应对水危
机水挑战,实践探索新时期治水方略,提升江河治理效能,夯实水安全保障根基。
国家“江河战略”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 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有利于从国家安全全局的高度统筹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实现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统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规划计划处 叶露
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 (直辖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2018年、2020年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方向、思路和重点。各有关部门、沿江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
(一)坚持生态优先,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接近百分之三十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这就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系统论的观点方法,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水环境持续改善。追根溯源、举一反三,开展全流域大规模排查,全力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从严核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解决了2万多个污水乱排问题。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沿江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治理专项行动,严格水污染治理。近年来,长江水质实现根本性改善,干流国控断面达到Ⅱ类水质。二是水生态逐步修复。加强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制定85条重点河湖131个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干支流重要河湖生态流量动态管控全覆盖。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消除减脱水河段9万多公里。连续12年开展三峡等水库生态调度试验,改善金沙江、荆江等重点河段鱼类自然繁殖生态,2022年生态调度期间宜都江段“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产卵量达88亿粒,创历史新高。实现清理整治河湖“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常态化,累计完成4.4 万个“四乱”问题整改。仅2021年就拆除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及其他水域非法围堤131公里,恢复水域面积9.7 万亩。实施长江非法采砂专项整治,2016—2022年查获违法采运砂船8210艘次,处理违法采砂案件5155件,长江干流规模性非法采砂已经绝迹。协同推进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湖泊治理,改善湖泊水生态。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目标。三是水土保持成效显著。实施长江源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提升江河水源涵养功能。以长江上中游、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坡耕地、崩岗治理等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治理效益。在丹江口等重要水源保护区,重点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相比,2022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5.71万平方公里,减幅达14.85%。
(二)树牢底线思维,加快建设安澜长江
保障流域防洪安澜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流域防洪减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赴长江防汛一线视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行动起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扛牢防汛抗旱天职。长江流域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加强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水库群及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科学调度、精细调度,成功应对了2016年、2017年区域性大洪水,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太湖流域性大洪水,2021年汉江、嘉陵江罕见秋汛和“烟花”台风等重大影响,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面对长江流域1961 年有完整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长时间气象水文干旱,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实施两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科学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干支流水库群,共75座大中型水库协同配合累计为下游补水62亿立方米,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1.83亿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大早之年实现供水无虞、粮食丰收。面对长江口历史罕见咸潮入侵,实施抗咸潮保供水专项行动,精准时机,提前调度三峡等水库远程向长江口补水,加大引江济太力度,迅速打通太湖一河网一水库通道,有力保障了上海供水安全。
(三)推动绿色发展,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35%,不仅哺育沿江4亿人民,还通过南水北调惠泽华北广大地区。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解决水供给问题,要从涵养水源入手,从修复破损的生态入手,采取必要的工程性措施,搞一些水库和调水工程,但不能把眼睛仅盯在这方面;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立足本地解决水供给问题。按照资源保护、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源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依法划定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沿江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面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优化调整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严格控制新增取水口、排污口,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带,流域内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状况总体优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稳步推进长江流域大中型水库、流域区域调水和沿江城市引提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推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灌排体系。目前,流域内基本建成以大中型骨干水库引提调水工程为主体,大中小微并举的水资源配置体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全面推进重要跨省江河水量分配,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分解落实到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加强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和城镇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建设海绵城市,将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等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2016年以来长江流域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21%左右。
(四)强化河湖管理,保护长江水域岸线
长江岸线作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沿江重要国民经济设施建设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仍然突出”。“要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遵循湖泊的生态功能和特性,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强化湖泊岸线管理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更好发挥统领作用,在生态环境、产业空间布局、港口岸线开发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明确要什么、弃什么、禁什么、干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统筹沿江各地积极性。”“要完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重大问题,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怎样统筹协调发展、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如何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破解沿江工业和港口岸线无序发展问题,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对一些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要科学论证,比较选优。对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负面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对长江流域河湖岸线实施特殊管制。必须依法划定河湖岸线保护范围,制定河湖岸线保护规划,严格岸线开发建设,促进岸线合理高效利用。合理划分岸线功能,加强规划引领,印发实施《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合理划定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边界。制定长江经济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设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强化保护区保留区岸线保护力度。控制利用区严控新增开发利用项目,优化整合已有岸线利用设施。进一步提升开发利用区岸线使用效率,合理安排沿江工业与港口岸线、过江通道岸线、取排水口岸线。有序利用岸线资源,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方案审查制度。控制工贸和港口企业无序占用岸线,依法整治违法违规、乱占滥用、占而不用的行为。推进公共码头建设,引导工业和仓储设施纵向布局,集约利用岸线资源,提高岸线使用效率。利用沿江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开辟休闲绿带,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亲水空间。开展岸线资源和有偿使用制度研究。201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累计完成清理整治长江干流涉嫌违法违规岸线利用项目2441个,腾退长江岸线162公里,滩岸复绿1225万平方米。
(五)加强协同联动,提升流域综合管理水平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长江保护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地方。长期以来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依然存在,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治理能力较弱,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为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法律遵循。完善配套法规制度,提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修正草案。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补偿条例立法,出台《支持长江全流域建设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全面建立河湖长制,长江流域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湖长15万名左右,建立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搭建“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河长办”协商协作平台,推进跨省界河湖联防联治。建立长江流域岸线保护利用和水资源调配协调机制,形成了采砂管理水利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合作机制,推动非法采砂入刑,对非法采砂持续高压严打态势。成立了由53家成员单位组成的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充分凝聚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智慧和合力。建设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提升流域监控感知能力。推进数字孪生长江建设,开展丹江口、江垭、皂市等工程,汉江、澧水等流域以及三峡库区、城陵矶附近地区等河段的数字孪生长江试点建设,强化流域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南管中心 张良
三、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约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又被称为“能源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关心的水安全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走遍黄河上中下游,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2021年两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可以说,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对于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一是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二是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三是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四是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人剖析黄河治理的难题症结,既科学研判了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和形势,又切中了黄河问题的根源。对于这一系列问题该如何破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最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春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 (一)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取得辉煌成就,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充分彰显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同时也要看到,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并未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水沙调控体系的整体合力无法充分发挥。下游防洪短板突出,洪水预见期短、威胁大;‘地上悬河’形势严峻,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公里,上游宁蒙河段淤积形成新悬河,现状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米至6米,其中新乡市河段高于地面20米;299公里游荡性河段河势未完全控制,危及大堤安全。下游滩区既是黄河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190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防洪运用和经济发展矛盾长期存在。河南、山东居民迁建规划实施后,仍有近百万人生活在洪水威胁中。”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是洪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科学调控水沙关系。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为害,害在泥沙。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深入研究论证黄河水沙关系长期演变趋势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把握泥沙含量合理区间和中长期水沙调控总体思路,采取“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泥沙。加快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主体的水沙调控体系,推进古贤、黑山峡水利枢纽尽快开工建设,解决小浪底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问题。优化水沙调控调度机制,创新调水调沙方式,加强干支流水库群联合统一调度,持续提升水沙调控体系整体合力。加强龙羊峡、刘家峡等上游水库调度运用,充分发挥小浪底等工程联合调水调沙作用,增强径流调节和洪水泥沙控制能力,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稳定,确保河床不抬高。以禹门口至潼关、河口等为重点实施河道疏浚工程,研究开展小浪底等水库清淤试点。创新泥沙综合处理技术,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近年来,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持续实施调水调沙,河道萎缩态势得到初步遏制,黄河下游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达到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为排泄进入下游河道洪水乃至保障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安全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支撑。 有效提升防洪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针对防汛救灾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迅速查漏补缺,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健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工程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增强防洪能力,确保堤防不决口。建成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1371公里,黄河干流堤防基本达标。选取适宜河段开展滩区综合治理试点,有序实施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解决了90多万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东庄等一批防洪水库加快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强径流调节和洪水泥沙控制能力,优化沿黄蓄滞洪区、防洪水库、排涝泵站等建设布局,以防洪为前提规范蓄滞洪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并控制人口规模,提升分滞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泄洪通道等“韧性”空间。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联防联控暴雨等引发的突发性洪水。 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水情信息采集处理、预报预警、防汛抗旱指挥、防洪调度系统建设,搭建了较为完整的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业务平台,初步形成从“雨情、汛情、险情、灾情”信息采集到传输分析处理、从洪水预报到防洪调度、从洪水演进到致灾分析的科学、高效、安全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撑体系,提高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的科学水平。通过科学精细调度水工程,成功应对了黄河干流10年(2013-2022年)来的18场编号洪水,特别是面对2021年黄河历史罕见秋汛,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坚决实现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的防御目标,成功避免了黄河下游滩区140万群众转移和399万亩耕地受淹,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何等壮观,如今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保持黄河不断流。”针对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要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 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要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把节水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充分发挥用水定额的刚性约束和导向作用,沿黄省区全部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围绕农业、工业和城镇等重点领域,全面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流域超57%的县域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进一步规范黄河流域取用水行为,对流域13个地表水超载地市、62个地下水超载县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实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整改提升,推进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全部实现在线计量。要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统筹考虑全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细化完善干支流水资源分配。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推进黄河流域“八七”分水方案优化调整。统筹当地水与外调水,在充分考虑节水的前提下,留足生态用水,合理分配生活、生产用水。科学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加快推进引黄济宁、白龙江引水等区域水网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引汉济渭二期、甘肃引洮供水二期等在建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进度,增强流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加强农村标准化供水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创新用水权交易措施,引导推进区域用水权交易、取水权交易、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要继续强化黄河流域干支流统一调度,确保黄河不断在年度来水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切实保障河道基本生态用水。 (三)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黄河流域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状到53%。下游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黄河流域最大问题。“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 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针对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汾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则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在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加大对扎陵湖、鄂陵湖、约古宗列曲、玛多河湖泊群等河湖保护力度,维持天然状态,严格管控流经城镇河段岸线,全面禁止河湖周边采矿、采砂、渔猎等活动,科学确定旅游规模。加强黄河源区封育保护,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筑牢“中华水塔”。加大水蚀风蚀交错、农牧交错地带生态修复力度,实施封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在加强上中游水土保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淤地坝。以窟野河、无定河等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实施粗泥沙拦沙工程,有效减少黄河下游粗泥沙淤积。以陇东董志塬、晋西太德塬、陕北洛川塬、关中渭北台塬等塬区为重点,实施黄土高原固沟保塬项目。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旱作梯田。打造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2018年以来,因地制宜建设淤地坝、拦沙坝1474座,改造坡耕地249.2万亩,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态势,黄土高原主色调历史性地实观由“黄”变“绿”。在推进下游生态治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下游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以稳定下游河势、规范黄河流路、保证滩区行洪能力为前提,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因滩施策、综合治理下游滩区。加强滩区水生态空间管控,发挥滞洪沉沙功能,筑牢下游滩区生态屏障。加强河口三角洲生态保护,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年均生态补水超过2亿立方米,较前10年平均值增加了3倍多,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近海生态系统良性修复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在提升全流域生态廊道功能方面,沿黄各地全面依法划定河湖涉水空间范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保护和管控。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对损害河湖健康行为的处罚力度。制定黄河干流、34条支流共62个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建立健全干流和主要支流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明确管控要求。强化全河生态调度和管理,通过实施“还水于河”等措施,全面提升干支流生态功能,保护河道自然岸线和湿地生态系统,打造沿黄生态廊道。以鄂尔多斯台地、汾渭谷地以及黄河中下游等地下水超采区域为重点,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近年来太原、临汾等地区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四)强化流域治理管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发挥好各自比较优势,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因此,要如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中央层面主要负责制定全流域重大规划政策,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省级层面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动员和推进实施。市县层面按照部署逐项落实到位。要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将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基本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一是强化法治保障。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设立黄河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司法修复基地等,推动形成协同共治格局,开展“防汛保安”专项执法行动、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对水事违法行为坚持露头就打、保持高压态势,2019年以来,共制止水事违法行为近4万起,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28万件。二是强化河湖长制。沿黄9省区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共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7.7万多名。建立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黄河水利委员会与省级河长办协作机制,打破一地一段一岸治理的局限,目标统一、任务协同、措施衔接、行动同步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日趋完善。深入推进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2018年以来累计整治“四乱”问题7.4万个,河湖面貌明显改善。三是强化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加快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持续提升流域治理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南管中心 周悦
四、全面落实“江河战略”,加强江河保护治理
国家“江河战略”不仅是长江、黄河的发展战略,也是以流域为单元,以江河为纽带,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谋划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系统战略,让更多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深刻影响,从安全角度积极应对,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二要坚持系统观念。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三要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加强河流生态保护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一)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安全保障能力
京津冀为京畿重地,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北京、天津、河北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对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指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华北地面沉降问题作为一个重大专项,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提出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扩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湿地面积,提高燕山、太行山绿化水平、增强水涵养能力,统筹永定河、潮白河上下游用水,进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对策,要考虑把白洋淀再恢复起来。”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同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水资源问题,事关首都水安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雄安新区建设,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提升流域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一是确保流域防洪安全。坚持“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科学实施水工程联合调度,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建立海河流域一体化防洪减灾体系。统筹推进跨省市河道综合治理,开展海河干流重要堤防达标建设,恢复和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雄安新区起步区形成200年一遇防洪保护圈。加快小清河、永定河泛区、东淀、文安洼等事关京津冀防洪安全的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提升蓄滞洪能力。加强城市排涝通道建设,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二是提升京津冀供水保障水平。对北京、天津超大型城市发展,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强化节水控水,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完善水源配置格局,以区域内永定河、大清河等6条骨干河道为横轴,科学实施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构建“二纵六横”多水源保障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全力保障首都和京津冀地区供水安全。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确保密云、官厅水库,引滦工程等重要水源地水质安全。三是复苏华北河湖生态环境。以京津冀地区为重点,持续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统筹“节、控、换、补、管”措施,加强超采区特别是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持续推进节水控水、水源置换、地下水回补、地下水管控等治理措施,探索开展重点流域生态治理、海(咸)水入侵防治、深层水回灌。充分发挥南水北调等工程的生态效益,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填补亏缺量,巩固拓展治理成效。推进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南运河、滦河“六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治理,实施白洋淀、衡水湖、七里海、南大港、北大港“五湖”保护与修复。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通过河湖生态空间整治、优化水源配置与调度、河湖生态补水、强化河湖管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河流有水河长和有水时长,相机增加各水系入海水量,推动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实现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深化流域协同治理管理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流域治理管理新格局。
(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流域下游,江海相连、水系贯通、河网密布,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中指出:“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们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2019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更好发挥自身所长,增强竞争优势。”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时指出:“我国缺水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广东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加快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尽早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联结纽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先进经验,保障区域水安全、协同推进水治理,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构建一体化高质量的供水保障网,加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连通,加强重要节点水资源调控,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以东深供水工程和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为主干,以广州、东莞、深圳各区供水主干网络为支线,连通西江、北江和东江水系,实现珠三角水资源联合调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供水安全。针对2021年冬至2022年春珠江流域主要江河来水偏少,实施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筑牢当地、近地和远地水库供水保障三道防线,确保了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城乡供水安全。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网,加强海堤达标加固、珠江干支流河道崩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完善防汛防台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推进珠江三角洲河湖系统治理。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澳门、珠海、中山等防洪(潮)排涝体系,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加强珠江河口水文水资源监测,共同建设灾害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和应急调度系统,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面对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科学精细实施西江、北江防洪工程联合调度,果断启用潖江蓄滞洪区,大藤峡水库建设期提前投入使用,成功将洪水量级压减至西江、北江干堤安全泄量以内,并实现西江、北江洪水错峰,确保了粤港澳大湾区防洪安全。建设大湾区碧道和生态廊道,加强西江、北江、东江干流以及重要支流、珠江三角洲河湖涉水空间管控和保护,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河流生态调度,保障河流生态流量,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受损河流湖泊及联围内河涌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河网生态治理修复,建设大湾区碧道。大力弘扬和发展岭南特色水文化,提升大湾区水文化内涵和品位。构建现代化的智慧水利网,建设数字孪生珠江,为大湾区建设及流域水安全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化支撑。整合涉水政务服务,实现公众服务“一网通办”,建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精准化、“一图全搜”的水信息服务,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公共服务水平。
(三)提升长江三角洲水安全保障能力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重大历史使命,注入强大发展动能。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进行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明确“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区域江海湖通达,河网水系纵横交错,独具特色,古往今来因水而兴,亦因水而忧。解决好水问题,发展好水优势,保障好水安全,事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局。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在全国率先建成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幸福河湖建设样板区、协同保护治理先行区、智慧水利引领区、水利改革创新新高地,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现代化水安全保障。共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针对长三角区域的突出防洪问题,优化区域一体化防洪除涝格局,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以长江为重要承泄载体和骨干泄洪纳潮通道,统筹跨流域蓄泄关系,加快推进长江干流、淮河干流、环太湖大堤等重点堤防达标建设,加强长江口综合整治,优化淮河入江和太湖排江通道,加强淮河入海水道、太湖杭州湾排洪能力建设,完善长三角区域整体泄洪通道,形成各流域洪水并行入海与流域间洪涝水相互协调的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加强长江、淮河、太湖等多源洪水与风暴潮遭遇对区域防洪影响及防御措施研究,提升区域洪潮水风险应对能力。打造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河网水系横贯东西、沟通南北的优势,在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前提下,以长江沿线为主轴,以环太湖区域为核心,淮河、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引江济淮、引江济太等为骨干输水通道,巢湖、洪泽湖、千岛湖、淀山湖等湖泊及骨干水库为调蓄节点,构建“一轴一核多线多点”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实现区域供水一体化,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构建共保联动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以建成绿色美丽长三角为目标,合力加强涉水空间保护与管控,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入太湖污染负荷。加强长江、淮河、太湖、新安江—千岛湖、京杭大运河、滁河、青弋江、水阳江、太浦河、新沭河、淀山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进河口及沿海地区生态恢复,逐步实现“美丽河湖”、“幸福河湖”。联合推动区域特色水文化建设,深度挖掘和大力弘扬江南水乡、大运河等水文化内涵。创新一体化协同治水管水体系,进一步发挥太湖流域调度协调组机制作用,统筹协调省际间、部门间不同调度需求,扎实做好多目标统筹调度。推动长三角区域在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任务落实、监督考核等方面协调统一,凝聚治水合力。
(四)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能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成渝地区河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沛,生态屏障作用突出,同时水旱灾害频发。独特的水情和长期累积的人类开发活动,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问题较为复杂,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统筹协调水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着力完善“双圈、两翼、四屏、多廊”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治理方针,以重庆市中心城区、合川区,四川省乐山市、泸州市、宜宾市、成都市金堂县、达州市渠县等江河交汇城市为关键防护对象,优化长江干流和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綦江等洪水出路,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防洪控制性水库,因地制宜实施分洪工程,整体性推进长江干流综合整治和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形成川渝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加快区域水网建设,围绕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发展的供水安全保障需求,坚持“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加快推进跨流域跨区域重要输配水通道论证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能力。打通大渡河、岷江输水通道,向都江堰、玉溪河供水区补水,为成都都市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连通青衣江、岷江、沱江等重要江河,畅通成渝地区经济循环,重点缓解南翼及重庆都市圈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快嘉陵江、涪江、渠江、綦江等河流沿线南北向输水通道建设,重点解决渝西、渝南、嘉涪丘陵区用水需求。深入研究论证川渝东北平行岭谷地区输水通道建设,为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水源保障。构建江河生态廊道,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植被绿化、生态护坡(岸)等措施,构建以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等为主体的江河生态廊道,维护河道形态,提升岷江、沱江等河流水循环和水动力条件,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河流生态流量,提升河湖综合功能,让水生态空间成为城镇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水生态产品。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规划计划处 孙陶然
五、全面加强流域治理管理,提升水治理现代化水平
流域是降水自然形成的以分水岭为边界、以江河湖泊为纽带的自然空间单元,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空间单元。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必须以流域为基础单元,坚持流域系统观念,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基于江河流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特性,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必须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加快推进数字李生流域建设,提升流域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 强化流域统一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水法明确规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强化流域统一规划,就是要整体谋划流域保护治理格局。流域综合规划是流域保护治理的重要依据,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要立足流域整体,科学把握流域自然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流域综合规划,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除害与兴利、开发与保护、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近远期的关系,对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作出总体部署,构建流域保护治理的整体格局。以流域综合规划为遵循,细化深化实化综合规划的有关要求,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流域专业规划体系。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完善流域防洪规划,系统部署流域内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洪区建设,统筹安排洪水出路。立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完善流域水资源规划,增强流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充分考虑流域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等要求,统筹岸线资源、砂石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流域岸线保护利用和采砂规划,对岸线、砂石开发利用实行严格的规划管控。建立健全流域规划实施责任制,完善流域规划相关指标监测、统计、评估、考核制度,强化结果运用,确保流域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二)强化流域统一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强化流域统一治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流域规划的引领、指导、约束作用,推进流域协同保护治理,做到目标一致、布局一体、步调有序。坚持区域服从流域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综合考虑工程功能定位、区域分布,科学确定工程布局、规模、标准,着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和水资源配置体系。流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算系统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每个单点工程的论证和方案比选,都要充分考虑对全流域的影响,在流域规划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特别是防洪工程,要根据流域上下游防洪保护对象的不同,科学确定防洪标准、工程规模、运行方式等,防止治理不当而产生系统性不利影响。从流域全局着眼,更加注重工程项目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合理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工程实施优先序,做到流域和区域相匹配、骨干和配套相衔接、治理和保护相统筹,坚决避免上下游相互掣肘、左右岸以邻为壑,坚决避免因局部利益至上而不顾流域整体利益擅自上马工程项目。对未取得许可擅自建设或违反许可要求建设水工程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三) 强化流域统一调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准开展洪水调度,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防灾减灾效益。”“精确精准调水,细化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流域治理具有供水、灌溉、生态、发电、航运等多重目标,需要强化流域多目标统筹协调调度,建立健全各方利益协调统一的调度体制机制,保障流域水安全,努力实现流域涉水效益“帕累托最优”。强化流域防洪统一调度,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以流域为单元,综合分析洪水行进路径、洪峰、洪量、过程,系统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来水、泄水、蓄水、分水,全面考虑不同防洪保护对象的实际需求,在数字李生流域上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精准确定拦、调、排、分措施,做到全流域统筹、点线面结合,以系统性调度应对流域性洪水。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供水、灌溉、生态、发电、航运等需求,根据雨情、水情、旱情、水库蓄水量等,按照节水优先、保护生态、统一调度、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区域间、行业间不同调度需求统筹,构建目标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优化、监管有力的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体系,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流域生态统一调度,从全流域出发,依据生态保护对象确定生态调度目标,优化调度方案,保障生物多样性合理用水需求。加强生态流量管理,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坚决遏制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干涸态势,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四)强化流域统一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完善流域管理体系,核心是加强流域统一管理,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管理格局,加强流域综合执法,打破区域行业壁垒,一体提升流域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完善流域层面河湖长制工作协作机制,完善流域管理机构与省级河长办协作机制,协调解决流域江河湖泊保护治理的重大问题,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严厉打击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非法围垦河湖、人为水土流失等问题,依法依规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加大对侵占或毁坏堤防、护岸、水文监测等工程设施的处罚力度,坚决遏制侵占河湖、损害河湖的行为。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做好用水权初始分配,把江河水量逐级分解到流域内的行政区域,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确定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目标。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监管,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水资源用途管制,对流域内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及时制止和纠正无证取水、超许可取水、超计划取水、超采地下水、擅自改变取水用途等行为,推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建立完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培育和发展用水权市场,引导推进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用水权交易。
(五)建设数字孪生流域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并提出了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明确要求。《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是全面加强流域治理管理的有力技术支撑,要以物理流域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前瞻性预演,与物理流域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物理流域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物理流域与数字流域全要素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强化水利业务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将显著提升流域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提供科技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