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专题首页 >>第 四 章 把节水这个关键环节放在优先位置

第 四 章 把节水这个关键环节放在优先位置

一、节水工作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思广


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节约优先,这是按问题导向确定的一条很有针对性的方针。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节水是治水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节约用水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节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指导节水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水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深层次变革。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节水工作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

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党的十八大将“建设节水型社会”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党的二十大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一) 节水就是开源

水资源危机是一个全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

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①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拥有淡水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 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又极不均衡,一些区域不同程度存在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同时更要看到,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对水的需求还没达到峰值,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节约用水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采取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工程等综合措施,减少取水和用水过程中的水量消耗和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科学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的行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把节水作为根本出路,通过节水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减少水资源消耗,提升用水效率,挖掘节水潜力,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既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根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节水就是增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水、 粮食、 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②农业、工

业、城镇是我国主要的用水领域,但行业用水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2022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49.6立方米(当年价),明显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 25.1立方米。农业方面,2022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72, 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不小。工业方面,火电、钢铁、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规模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93%,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1世纪初水平。城镇方面,2021年我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近10%,远高于日本东京的3%和美国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的5%左右,节水器具普及率还比较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①。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最大潜力所在。推进农业节水,要根据水资源条件,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促进畜牧渔业节水,把农业用水效率提上去、总量省出来。工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用水部门之一。推进工业节水,要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布局和规模,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工业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快工业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水资源超载地区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城镇是生活用水集中领域。推进城镇节水,要合理布局城镇空间,优化城市功能

结构和产业布局,坚决遏制“造湖大跃进”,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改造,深入开展公共领域和高耗水服务业节水,推动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发挥城市节水综合效益。

(三) 节水就是减排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今天水安全严峻形势的因素很多,根子上是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 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把水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供给的资源,把水看作是服从于增长的无价资源,只考虑增长,不考虑水约束,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要素,没有看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是有不可抗拒的物理极限的。”①我国水资源环境容量有限、水生态系统脆弱,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更大的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经济发展不能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依托低成本要素投入促进快速增长的老路,而是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理,强化建筑、交通节能,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各种废弃物和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②通过节水,转变用水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废污水排放,减轻对水生态、水环境的损害,增加水环境容量,还可以淘汰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产

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

(四) 节水就是治污

我国污水排放量巨大,随着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污水排放量近年逐渐增加。2016年全国污水年排放量500多亿立方米,2018年突破600亿立方米,2021年超700亿立方米。近年我国推出多项涉及污水处理的政策,推进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提升污水年处理量,但仍然面临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污水收集率和污染物削减效能不高等问题。工业污水含有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成分复杂,处理成本较高。农牧业生产排出的污水,由于氮、磷、钾等的含量高,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高残留农药也会导致水体污染。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有机物容易腐化而产生恶臭,细菌和病原体导致传染病蔓延。根据测算,2021年我国再生水利用量只有117.1亿立方米,不足污水排放总量的16%。大部分废污水没有得到再生利用,不仅浪费宝贵的可回收资源,还可能引发水体环境的二次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①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相当大,要坚持“节水即治污”理念,在取水、供水、用水、排水、水处理等全过程中强化节水,减少新鲜水取用量和污水产量,

同时加大废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五) 节水就是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①。随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迈向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先进,制止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必然趋势。节水是文明社会、文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节水水平、用水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文明程度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②节水,拧紧水龙头的事,是个等不得、拖不了的当务之急。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充分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培育节水文化、节水美德,从根本上调整人的用水行为、纠正人的错误用水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办公室 王侃


二、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老水问题、总结国内外治水科学经验、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必须抓住节水这个关键环节,毫不动摇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

(一)拓宽治水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水供给问题,要从涵养水源人手,从修复破损的生态入手,采取必要的工程性措施,搞一些水库和调水工程,但不能把眼睛仅盯在这方面。”“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观,在治水中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分清治水主次和因果关系,在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调度保护等各环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全过程,城镇、乡村、家庭等各用水户上,把节约用水放在最前面,切实从增加供给转向需求管理,既重视开发建设工程、拓展供水渠道,又注重提高用水效率、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二)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2019年4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方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定2020年、2022年和2035年主要目标,明确实施“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和“科技创新引领”六大行动,提出政策制度推动和市场机制创新,从国家层面对节水工作进行了统筹谋划,作为一段时期部署节水工作的主要依据,标志着节约用水成为国家意志和重要战略。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印发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发力、齐抓共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省级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节水重点行动,深化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节水工作组织保障,推动国家节水行动实施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6.5%、60.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72,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由68.7亿立方米扩大到175亿立方米,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确定的2022年节点主要目标全面完成。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要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推进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使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三)加强水资源全面节约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①,将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

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节水是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一环。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要细化水资源节约目标任务,推动把节约水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加快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四)坚持先节水后调水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中指出:“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提高向北调水能力,另一方面北方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节约用水,不能随意扩大用水量。”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调水工程受水区要把节水作为根本出路,坚持“三先三后”原则,把实施调水工程同受水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全面健全节水制度,全面加强节水管理,采取更高标准、更严管理、更强措施,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力保障受水区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全过程节水管理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政法行审处 王燕妮


三、加强全过程节水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节水的方方面面,采取大中小各类举措。‘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就像粮食,千辛万苦丰收了,收割、运输、保藏、加工、餐饮,哪个环节都得注意。节水也得这样。”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环节。要针对“取供用排”各过程的节水特点,不断夯实节水管理基础,完善节水管理措施,强化节水管理效能,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节水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2016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通过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我国用水效率明显提高。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近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结构逐渐优化,全国生活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工业用水从总体增加转为趋稳,近年略有下降,农业用水受气候和实际灌溉面积影响上下波动,占用水总量比例有所减少,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占比提高,综合用水效益逐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为持续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要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用水计量、监测和统计工作,强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关键用水指标管控,开展年度双控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监督,持续提升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

(二)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要做好的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有关部门在做好日常性建设投资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通过持续建设,我国节水制度政策体系逐步建立。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出明确规定,《地下水管理条例》专章规定“节约与保护”,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省级节水法规或政府规章。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城市节水工作、水效标识管理、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节水规章出台。取用水定额、产品水效、节水型企业、非常规水利用、节水设备等290余项节水国家标准陆续发布。然而,与新阶段节水工作的更高要求相比,我国节水制度政策还不够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地方怎么浪费水都没感觉,花点小钱就打发了,那是不行的。要建立更规范、更严格的节水制度,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要加大节水法规制度建设力度,出台节约用水条例,完善用水定额、计划用水、节水评价等制度,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节水支持政策,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节水。

(三)严格节水监督管理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是公共产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该管的要管,还要管严、管好。”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节水监督管理考核不断强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指标纳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将节水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国家用水定额体系基本建立,水利部编制发布105项农业、工业、服务业国家用水定额,广泛应用于涉水规划、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水评价、节水载体建设。计划用水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水资源超载地区99%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企业,黄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区4万多家规模以上用水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建立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制度,截至2022年,全国共对25910个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了节水评价审查,其中504个建设项目未通过流域和地方审查。加强重点用水户监控管理,全国1489个工业、服务业、农业灌区用水单位纳入国家重点监控名录,建立包含13658个用水单位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节水纳入严重缺水地区的政绩考核。在我们这种体制下,政绩考核还是必需的有效的,关键是考核内容要科学。我看要像节能那样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非此不足以扼制拿水不当回事的观念和行为。如果全国尚不具备条件,可否在严重缺水地区先试行,促使这些地区像抓节能减排那样抓好节水。”要进一步强化节水指标刚性约束,建立健全节水目标责任制,优化节水考核内容方式,进一步把节水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节水监督考核工作机制,严格节水责任追究。进一步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善计划用水管理,推动全国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全面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合理确定取用水规模,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健全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将年用水量5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全部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重点用水单位按规定安装用水计量在线监测设备,报送年度用水报告。

(四)激发节水市场创新活力

保障水资源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节水市场机制创新。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了用水权交易制度体系。持续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持续扩大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积极推动合同节水管理,搭建合同节水管理服务平台,各地加大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实施力度,培育节水服务企业,截至2022年实施项目448项,吸引社会资本70.8亿元,年节水量2.95亿立方米。推行水效标识建设,对节水潜力大、适用面广的用水产品实行水效标识管理,发布洗碗机、淋浴器、净水机等水效标识产品目录和实施规则。鼓励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项目、节水服务信贷支持力度,江苏、福建、浙江等地通过“节水贷”支持节水型企业和节水项目506个,累计发放贷款183.88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建立完善水权市场化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培育和发展用水权交易市场,引导推进流域间、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用水权交易。创新完善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深入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推进水效标识、节水认证等机制创新,推行水效标识制度,扩大水效标识产品覆盖品目,推动将节水认证纳入统一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健全合同节水管理政策措施,在公共机构、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等领域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

(五)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这么大,发展产业、工业化、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对水需求很大,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我国坚持把科技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性、战略性支撑,以科技创新驱动节水产业实现蓬勃发展。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积极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工业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科研工作。大力支持节水产品、技术及装备研发,先后遴选发布160项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公布219项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涵盖14个主要用水行业。举办全国节水创新发展大会,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前沿,研讨节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目前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方面都有大量成熟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并不复杂,潜力很大,对此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化改革方面提出相应对策,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性制约,发挥先进适用技术对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要加强节水重大技术研发,推动将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等规划,依托国家重大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节水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装备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促进节水科技成果应用,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布国家鼓励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加大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力度。大力培育节水产业,推动实施重大节水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培育一批自主创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骨干企业,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节水技术“引进来”、“走出去”。

四、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办公室 朱程亮


四、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节水工作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涉及各行业各部门,是重要的社会性工作、系统性工程。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全社会节水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

(一)加强节水工作组织领导

节水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职责。为加强部门间节水工作的统筹协调,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建立了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署安排年度重点工作,凝聚各部门、各行业力量,共同推进完成各项节水工作重要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节约用水涉及面广,需要攻坚克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要对本辖区节水工作负总责,统筹加强节水工作。要突出政府对节水工作的主导地位,将节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强节水工作人员和资金保障。发挥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协同各方发力,形成节水工作“一盘棋”。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水法明确规定的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联合编制印发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顶层设计。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省级“十四五”节水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本区域节水工作作出了整体安排。要深入实施规划,做好规划跟踪和完成情况分析评估,坚持以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以及非常规水源利用为重点,以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节水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改革为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途径。2017年以来,水利部坚持以县域为单元,以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为着力点,以企业、公共机构、灌区等为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443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要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提质升级,完善评价标准,严格抽查复核,实行动态管理,持续提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质量。

(三)发挥节水示范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充分发挥各行业节水标杆引领示范作用,我国节水工作将载体建设和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农业方面,深入开展节水型灌区创建工作和灌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截至2022年全国建成节水型灌区182处,遴选公布23处灌区水效领跑者。工业方面,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在钢铁、纺织染整、造纸、石油炼制等重点用水行业建设节水型企业,遴选重点工业企业和园区水效领跑者,截至2022年累计创建节水型工业企业2万余家、节水标杆企业413家、节水标杆园区51家,公布115个重点用水企业和园区水效领跑者。城镇方面,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学校建设,开展洗碗机等用水产品和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遴选,以及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遴选等工作,截至2022年共创建8.8万个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2.9万个节水型居民小区,公布168家公共机构、30 个用水产品水效领跑者和88家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

节水型载体建设量大面广,水效领跑者带动示范性强,以点带面,能有效提升全社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统筹推动节水型截体建设,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推进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高校教设,加大节水型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节水标杆企业、节水标杆园区等的创建力度。完善水效领跑者制度,持续在用水产品、用水行业、大中型灌区和公共机构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树立节水先进标杆,带动全社会节约用水。

(四)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观念。树立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营造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我国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加强国情水情教育,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全民节水意识日益提高。中央新闻媒体加强节水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持续开展“节水中国行”等系列主题深度采访报道,每年发布节水相关报道100篇以上,央视多频道连续播出节水公益广告,促进公众对节约用水常听常看、耳濡目染。节水科普教育不断深化,全国科普日节水科普展连续举办,建成一批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节水科普场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超千万人次。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节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中职教育、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增设节水相关专业,在职业分类大典中设立“节水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要建立健全节水宣传教育机制,出台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节约用水纳入国家公益信传范围,推动新闻媒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和舆论监督,播放刊登节约用水公益广告,加强节水理念、知识和方法宣传。推进节约用水学校教育,推动将节水纳入|纳税人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全面提升节水科普效能,举办全民节水科普活动,提升全民节水文明素养。

(五)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

节约用水涉及社会各行业领域,需要全体公民共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消除水龙头上的浪费,倡导节约每一滴水,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水利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引领公民践行节约用水责任。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节水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全国每年开展节水宣传“五进”活动超过3000批次。节水创新发展论坛和中国节水论坛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全国节约用水知识大赛答题超过3000万人次,“节水在身边”短视频大赛参赛作品达58万部,活动话题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累计达21亿次,人人参与节水蔚然成风。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行动起来。要持续推动把节水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体系,打造节水宣传教育品牌活动,开展“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联合行动、“节水在身边”短视频征集等主题活动,举办全国节约用水知识大赛,辐射带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节水实践。发挥水博物馆、水科技馆、水文化馆、重点水利工程等平台作用,鼓励青少年参与节水护水公益行动,进一步普及《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推动更多社会公众成为节约用水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